如何理解科创板融券制度

这次科创板股票上市,在制度安排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:从上市首日起就允许进行融资融券交易。监管部门也较为鼓励相关上市公司的限售股股东,特别是战略投资者,将所持股票以转融通等形式,通过券商的融券业务通道投放到市场。换言之,这为“卖空”操作提供了较大的运行空间。

融资融券相对平衡

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业务已经开展了好多年,不过由于多方面的原因,在“两融”中融资占到了绝大多数,而融券则十分稀少,两者之间的比例曾经长期维持在高于98:1这种极端悬殊的水平上。在某种角度可以说,虽然说的是“两融”,但基本上只有融资。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的一个结果,就是供求格局不平衡,未能够真正反映市场的实际买卖意愿与能力,由此也就使得股价的走势容易出现偏差。当然了,由于一段时间来,股市持续下跌,融资的规模也不算太大,在多空较量中,空方本身就占据了相应的优势,因而这种不平衡在市场上并没有很充分地表现出来。

不过,这次科创板的情况有所不同。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与配合下,科创板的“两融”操作从一开始就显得相对平衡,通过融资买入的固然不少,但通过融券卖出的也大有人在。特别是随着券源的逐渐增加,加上股价高企,很多客户参与了融券操作,科创板中融资与融券的比例,现在大体保持在4:5的水平上,属于基本平衡的。有人看到了这样的数据,感叹正是因为融券太多,导致科创板股票在上涨不久就普遍出现了一定的调整,认为大量的融券操作对科创板行情形成了某种抑制。那么,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?

融券可起到降温作用

客观而言,如果科创板在“两融”上没有实施特殊政策,那么行情也并不一定会比现在更强烈,毕竟现在也是提前开放了融资,而且融资的总规模要比融券还是大一些。不过,由于融券的大量开展,对于股价的过度炒作行为,倒真是产生了降温的效果。这是因为大家都很清楚,当科创板股票出现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估值时,推动它走高的,往往并不是来自基本面的原因,而是由于流动性充裕。某个科创板公司的H股不过5元多港币,而在A股市场上股价一度高达15元人民币以上。显然,不可否认在这样的行情中是存在一定的投机因素的。而此时,对于借到相关股票的投资者来说,做空就成为一种很好的操作模式,事实上,该股的融券规模就超过融资。其所产生的客观效果,就是对于过热的炒作行情实施了强制的降温,使之难以再因为供应稀缺的原因而盲目上涨。显然,这对于维护科创板走势的平稳,以及抑制个股泡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
融券的大量进行,还会带来另外一个结果,就是在相关股票出现较大回落的时候,已经借券卖空的投资者,此时往往会选择平仓以获利了结。这种平仓操作,在实践中就是一种买入行为,显然这是有利于股票的止跌企稳的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融券操作成为了科创板行情的一个稳定器。当然,融资操作本质上也是具有同样的效果,只是以往市场对融券关注度并不高,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带有某种偏见,因此在这里更多地强调融券的意义,也是必要的。

就股票市场而言,合理价格的形成,应该是通过多空力量的充分较量来实现的。供求的失衡,特别是极度失衡,在成熟市场上不可能是一种常态。因此,股价的涨跌,更多是不同市场预期的反映,而这是需要由足够的换手来实现的。在这过程中,“两融”业务的开展,一方面会强化买卖双方的力量,同时也能够利用其自身的特点,来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。如果说,过去人们更多是注意到了融资的加杠杆作用,那么现在全面了解“两融”的内在含义,就更显得重要。当下科创板中“两融”相对的均衡发展,特别是融券成为一种能够被广泛运用的操作模式,其在市场稳定方面的作用就不可忽视了。而一个具有一定规模融券业务的市场,它的稳定性以及定价的合理性,显然会比没有更高。